中国光伏谋变:从“三头在外”到问鼎全球 来源:中国经营网
本报记者 张英英 北京报道
当前,“碳中和”大潮下,中国能源结构正迎来前所未有之变局。特别是,“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”提出后,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正成为能源行业向清洁低碳转型的主力军。
追溯过去,光伏产业从“三头在外”到“全球第一”,历史性成就显著;展望未来,“碳中和”正掀起一场深刻革命,光伏长周期的产业盛宴已开始上演。
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在接受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中国光伏产业从最初的“三头在外”到政策支持下国内应用市场快速发展,再到国内市场高质量发展、海外市场遍地开花,经历了“由外到内,再到双循环”的发展历程。
在“碳中和”推动下,光伏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,并将在新能源中占据主要位置,前景广阔。
问鼎全球
当今,提到中国光伏产业的地位,媒体常用“一张中国的世界名片”来形容。而早在十多年前,光伏既陌生又奢侈,很难进入百姓家。
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等人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表述:《可再生能源法》刚刚实施时(即2006年),光伏在普通百姓眼中还只是一个生涩的概念性词,社会认知度极低……而光伏技术的应用普及度基本谈不上。
十多年过去,光伏应用市场已经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,并成为领先美国且具有极大竞争优势的产业,在产业规模、技术水平、生产制造和企业实力上均有体现。
自2013年起,我国光伏发电连续8年保持新增装机全球第一,累计装机规模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。截至2020年底,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约253GW。
环视全球,光伏市场还逐渐形成了以国内光伏制造端为主导的竞争格局。《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》白皮书提到,截至2019年底,我国多晶硅、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的产量分别约占全球总产量份额的67%、91%、79%、71%,逆变器产量占全球市场的80%以上,出口量占全球45%以上,产品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产业链自主可控,是我国光伏产业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底气。“我国形成了涵盖高纯硅材料、硅锭、硅片、硅片辅料等全球最完善的光伏产业链,在多晶硅、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4个环节产量在全球分别排名前十的40家企业中,中国企业共有34家。”刘译阳如是表示。
竞争力背后,光伏离不开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。
2011~2012年,中国光伏产业接连遭遇美国“双反”和欧盟反倾销调查,处境艰难。2013年以来,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,光伏市场从此按下快进键。直至2019年,无补贴平价、市场化竞争配置、户用光伏单独补贴政策陆续出台,我国光伏产业步入市场化良性发展轨道。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近些年,我国光伏技术水平始终引领全球,特别是在“领跑者”计划的推动下,产业创新活力不断被激发,产品降本增效明显。
目前,我国光伏硅片大尺寸化已成趋势,PERC、TOPCon、异质结等高效电池转换效率不断攀升,半片、双面双玻、MBB、叠瓦等组件技术百花齐放。特别是近期,以隆基股份为代表的企业,在TOPCon和异质结效率上刷新三项世界纪录,预示着新一代电池时代已不再遥远。
技术迭代,倒逼成本快速下降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,十年来光伏系统成本下降超过90%,光伏电价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低于火电电价,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电力产品。
刘译阳告诉记者:“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‘由外到内,再到双循环’的发展历程。当前,我国光伏产业已形成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’的新发展格局,成为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样板。”
催生新动能
光伏享誉世界的同时,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。
江苏,地处东部沿海,是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,也是能源变革的样板省份。它素有“世界光伏看中国,中国光伏看江苏”之美誉。
江苏省也是中国光伏之父、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的早期发轫地,当地政府对光伏产业发展较早便开始重视。早在2007年,江苏光伏产业目标便已经明确,到2010年光伏产值达1000亿元。彼时,无锡尚德、阿特斯和天合光能等本地光伏企业已经是美股上市的明星企业,并上演了一系列造富神话。
目前产业完备程度最高、产业规模最大、企业集聚度最高,是江苏光伏市场的鲜明特征。据《江苏经济报》报道,2020年,江苏光伏相关企业超500家,产值近3000亿元,多项指标跃居全国以及全球第一。
作为江苏省的光伏企业代表,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,在省、市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,公司将集聚优势人才与资源,推动万亿级光伏产业集群建设。
除江苏之外,浙江、云南、内蒙古、四川等地也积极引进光伏投资,千亿级光伏产业链地域有望接连拔地而起。
其中,云南是能源大省,近年来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“绿色能源牌”,将能源产业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在政府支持下,一条完整的硅光伏产业链条日渐形成。
2015年以来,隆基股份、晶澳科技、通威股份和晶科能源等光伏企业,纷纷入滇投资。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原材料处处长陆家凡曾向记者粗略统计,云南省2019年绿色硅材产业(主要是光伏)产值约300亿元,今年(2020年)估计能达到400亿元,2023年预计达1000亿元产值。
“全省工信系统将重点围绕打造全产业链、提升承接项目落地能力、加强技术研发创新能力、研究制订支持产业发展一揽子政策四个方面开展工作,全力以赴推动云南硅光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。力争到‘十四五’末,全省基本形成上下游供需平衡、原辅料保障到位的硅光伏全产业链。”今年1月,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、厅长洪正华在云南省“十四五”硅光伏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。
当然,江苏和云南仅仅是中国光伏市场典型代表。刘译阳告诉记者,光伏行业年产值超4000亿元,可解决200多万人就业问题,累计发电量达到9300亿KWh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超800亿美元,出口国家或地区多达200多个。
除了经济效益外,光伏社会效益显著。光伏扶贫作为精准扶贫项目之一,还成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。
自2014年光伏扶贫启动试点以来,这一产业扶贫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,并于2020年实现收官。
2020年10月,在能源行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关情况发布会上,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相关负责人对外表示,截至2019年底,光伏扶贫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,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的规模是2636万千瓦,惠及415万户,大概每年可产生的发电收益是180亿元,相应安置公益岗位125万个。
拥抱“碳中和”
数据显示,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,占总二氧化碳排放的88%左右,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%。因此,要减少碳排放,能源消费结构要由依靠化石能源向依靠非化石能源转变。
2020年9月,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: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,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后,并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国家自主贡献,即到2030年,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%以上,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%左右,风电、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。
由此,光伏产业成为“碳中和”“超级风口”之上的黄金赛道。
在2021年上海光伏展会期间,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认为,全球碳中和行动将推动光伏产业迎来黄金30年发展期。全球光伏装机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0%以上,总装机容量将达到现在的20倍以上。当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之时,中国光伏装机容量有望达到现在的70多倍或者更多。
刘译阳说,在“碳中和”推动下,光伏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,特别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出后,其将在新能源中占据主要位置,也有望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框架下的重要支撑点。此外,光伏等新能源是我们的长板,在此基础上还要构筑起更多、更长的长板优势。
碳中和给光伏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,中长期可能存在的挑战也不容忽视。
刘译阳指出,未来光伏可能还将在光伏消纳、国土空间规划约束、土地税费、光伏参与市场化交易的保障、光伏设备折旧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。比如,原辅材料大幅涨价给行业带来巨大挑战,未来1~2年,原料供应还将遭遇结构性紧缺;未来逐步有序推动新增光伏发电项目参与电力市场交易,如何充分衔接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与市场化交易政策,确保新增与存量项目合法权益,对政策设计是重大考验。
来源:新浪财经
太阳能光伏支架网版权声明:
凡注明来源为“太阳能光伏支架网”原创内容,除与本网站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,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如需转载需注明来源(太阳能光伏支架网)。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太阳能光伏支架网)”的内容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但并不意味着太阳能光伏支架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文章以及引用的图片(或配图)内容仅供参考。本网站转载的其它媒体内容如需转载,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,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。如有涉及版权问题,可联系我们删除处理。